banner2

banner2

banner1

banner1

我们是谁?

我们是一家拥有二十多年雕塑制作经验的雕塑厂家,提供雕塑的设计、制作、运输、安装。

我们倡导原创的设计精神,坚持手工打造每一件精品,致力于不断塑造高审美的艺术品。

我们善于从灵感开始,通过一道又一道的反复考究和推敲,把凝聚着千万般的用心以及所有与众不同的创意汇聚在每一件作品,展现在世界的舞台之上;把客户的希望和完美的形象呈现于客户的面前。

 

我们能做什么?

我们拥有强大的制作团队以及超前的设计思想。我们可以定制大小型雕塑的设计和制作,以及流线型的充满艺术感的家具。

1、雕塑制作

始终追求每一个项目、每一出品都做到:独到的设计、精湛的手工艺、流畅的线条、饱满的韵律感、优质的用材,让雕塑达到浑然天成的效果。

2、园林景观

专业和理性的分析项目现场情况,选择优质的视线位置,为您掌控好设计点以及因地制宜的设计方案,不但使设计元素得到更好的演绎和传播,且让每一个选择都突显您的品牌文化理念。

3、艺术家具

我们选择巧妙的方式诠释一种新的艺术家具理念,让产品精神得到艺术的升华。突破广而告之的基本功能之后,雕塑家具甚至会赋予人们在体验某件精品时暂时摆脱现实生活的压力,提供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彰显您的艺术品位。

我们曾经做过什么?

我们是一支实力超强的专业团队,我们的雕塑远赴国际各地:美国、法国、以色列、澳大利亚、新加坡、智利、比利时、刚果、卡塔尔等地。

雕塑展示

大型铜浮雕
Details 白箭头 黑箭头
现代工农兵 大型城市景观铸铜雕塑
Details 白箭头 黑箭头
304不锈钢抽象人物雕塑
Details 白箭头 黑箭头
虎娃婴儿铸铜头像雕塑
Details 白箭头 黑箭头
牧童放牛雕塑
Details 白箭头 黑箭头
二十四孝花岗岩浮雕
Details 白箭头 黑箭头
上一页
1

新闻

雕塑家谭勋做客竹间书院 讲述“我的创作实践”

雕塑家谭勋做客竹间书院 讲述“我的创作实践”

2017年12月29日,天津美术学院教授、闻名雕塑家谭勋做客“竹间书院·周五茶享”,以“我的创作实践”为题与众分享了他的艺术观。闻名油画家华绍栋,天津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师、批评家郝青松,无相意境营造设计总监韩帅,竹间书院主理人朱国惠等5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活动由竹间书院主理人朱国惠主持。谭勋,1974年生于河北保定,1997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并留校任教,2000年毕业于中央美院研究生同等学历班,2001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高级雕塑材料研修班,现任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副系主任、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  中国山水画被当做符号进行利用,谭勋是做山水类雕塑早的一位。可以说,谭勋是一位驾驭造型的高手,他得心应手地把中国传统山水画元素植入各种各样的媒介,并在更大的空间中施展。在他的作品中,用自己的艺术语言,独特的视角,用山水诠释当下。谭勋说,这种艺术观念与儿时的记忆有着很大的关系。他的父辈是一位山水画家,小时候的文化熏陶影响着他的艺术观念。从《李明庄计划》开始,他用儿时谙熟的铅笔盒、铝制饭盒,搪瓷茶缸、脸盆等呈现了令人意外的山水起伏,把日常平凡物变异为山水。之后,申延到废旧的木质梁柱、华美脆弱的锡箔褶皱、被磨损的地砖、一次性纸杯里残剩的茶渍……  谭勋的作品蕴含着丰富的东方艺术语言和精神。他的作品被理论家归结为“没有观念的观念,为传统文化所呈现出的生命力与延伸性做出了较好的诠释。”这些具有谭勋风格的作品源于对材料综合的运用。在谭勋看来,任何材料都是雕塑的载体,都是一个自足的实体,它具有从质感到形态再到文化和心里的不同层面的意义。他的作品是通过不同视觉形式发掘文化的价值,传达出来的观念是一种超越形式主义的哲理思考。  如作品《160个纸杯》。谭勋用一只只常喝水、喝茶的简易工具——“纸杯”进行创作。透过纸杯看到遗留在纸杯内部的形迹,展示和标明了他心中的世界。其中的“迹”其实是脏东西,无图之图,无用之用。恰恰就是这些,在谭勋眼里却是中国传统为纯粹的艺术元素——“水墨”。他将这种“水墨”进行有序的展开,进而诠释了他对艺术的思考。  现场,有观众提问:“一件作品的形成,掺杂的东西越多,想的越多,表达出来的东西会不会太凌乱,太复杂,让人看不懂?”。对此,谭勋有着自己的观点:“这个在于你思考问题看待事物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在创作之中切入的角度和控制力度,更关乎了行为、时间、空间等问题。不能只是单纯的看表象,或被表象所迷惑,而是透过表象看本质,思考事物背后的东西。”谭勋举例说,“一次乘坐飞机的偶然机会,他看到了窗外的云,由此引发的思考。用为普通的装饰材料在墙体上进行粉刷,修饰出一条凹凸不平的线体,在视觉和空间上营造出了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  一言蔽之,谭勋的艺术观与人文主义传统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是在日常平凡生活中召唤出来的,传达的是东方的文化和价值观,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刘俊苍)
2019-11-05
“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数字雕塑教学研讨会”暨“2017中国•西安数字雕塑作品展”在西安美院举行

“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数字雕塑教学研讨会”暨“2017中国•西安数字雕塑作品展”在西安美院举行

“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数字雕塑教学研讨会”暨“2017中国·西安数字雕塑作品展”于2017年12月22日在西安美术学院举行,来自全国的10余所高等艺术院校的专家学者将齐聚西安,共同探求艺术与科学交融的新思维、新方法,开启雕塑艺术创作的新方向,这标志着数字雕塑已成为显示时代特征的重要学科方向。在当代艺术的发展中,雕塑专业的内涵及外延均得到了极大的拓展,雕塑艺术面貌表现出了空前的多元化,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艺术开辟了前所未有的新天地和新气象。时至今日,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影响趋势对艺术发展的未来预示着无限的可能性,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普及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雕塑已经呈现出前所未有视觉景象,并且成为一种独特的雕塑创作形式,在给雕塑创作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为雕塑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重要的学科建设内容和专业拓展项目,各美术学院雕塑系都不同程度的开设有相关课程,为数字雕塑教学研究及创作实践进行着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丰富的课堂成果与教学经验。为了加强数字雕塑艺术相关创作研究以及课程体系的建设,激发数字雕塑创作活力,西安美术学院发起并联合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共同召开“全国艺术院校数字雕塑教学研讨会”,同时举办“2017中国·西安数字雕塑作品展”,促进数字雕塑艺术的教学研究与创作实践,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展开校际间的教学交流与合作。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贺丹在致辞中说:西安美院倡导开门办学,就是要以融入生活的姿态去把握时代的需求,因此,包括数字雕塑在内的专业拓展项目一直是我们非常看重的,它将使我们的专业建设更加多元化,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特性。这次全国数字雕塑艺术教学研讨会及雕塑展,是西安美术学院新的教学思路、教学改革的体现,也是对教学创新的充分重视,显示了西安美术学院对于当代艺术发展所做的努力,让我们以全新的眼光、开阔的思维,审视艺术的发展,同时以全新的创造力展现出数字雕塑艺术的无穷魅力。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姜怡翔在致辞中说:这次数字雕塑主题研讨会及雕塑展既是以当代的眼光对雕塑艺术进行一次面向科技的延伸,也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雕塑艺术的一次重新解读,通过此次研讨会及雕塑展既可以使我们在借鉴融合科技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也使我们看到了在新时代雕塑艺术发展的美好前景,更重要的是此次研讨会及雕塑展为我们创建了一个全面的、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平台,国内外艺术院校的专家学者在这里共同探讨和见证数字雕塑的兴起与发展,开启雕塑艺术创作的新方向,这对西安美术学院的学科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次研讨会学术主持、《中国雕塑》执行主编唐尧说:人类的文明正在高速驶入数字信息的时代,所有的领域都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政治、经济,宗教、哲学、艺术概莫能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上,此次西安美院主办的全国数字雕塑教学研讨会,呈现出一种战略性的高度和意义。它是中国高等美术学院数字雕塑力量的靠前次集结和检阅,共有13所美院派出了教学前沿优秀的青年教师。他们展现出在数字造型、程控动态、交互装置、乃至跨专业跨学科拓展等诸多方向的创作活力和潜能。特别是在教学交流方面,由于开设课程的时间和规模差异——长的10年以上,多数两年,还有一些院校正在筹备中,这种交流就更显得及时而卓有成效。相信这次会议将会成为中国数字雕塑教学全面启动的一个里程碑。四川美术学院教授朱尚熹代表专家发言:我觉得中国的数字雕塑不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今天已经形成一个势不可当的趋势,我们在座的好多数字高手都有专著,而且好多在场的雕塑家都有大量的数字雕塑的创作实践,今天的展览都可以看到这些,是不可回避的现实。而且这个现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就像数码照像代替胶卷照相一样,但是,我们要理性的讨论数字化进程对雕塑发展的意义,要思考数字雕塑教学的目的。本次活动总策划、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王志刚在发言中指出: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数字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各类艺术创作当中,雕塑作为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在当代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中,也在不断的发生着从形式到内容的巨大变化,这必然反映在我们的雕塑教学当中,而且对我们的师资结构、知识储备、教学方法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希望大家能够分享各自艺术创作与教学的经验,在本次学术交流中畅所欲言,为数字雕塑的发展起到有益的推动作用。我期待着我们能对数字雕塑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数字建模、3D打印并不是它的全部,我们还需要更多观念上的突破,将雕塑艺术放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大环境中,来探求我们当代雕塑的发展方向。
2019-11-05
 蔡志松:雕塑这门语言足以让我运用并走向深

蔡志松:雕塑这门语言足以让我运用并走向深

见到蔡志松那天,他略显疲惫。经过“天人之际”这几天的忙碌,他不再是传说中“艺术圈的颜值担当”,而是与你我相似,在工作中奔走,在生活中浮沉的众生之一。该作品既保留了艺术家“故国”系列原有的元素与精髓,又讲述了一个全新概念。艺术家用光芒与迷雾,构造了一种生命哲学的境遇——人在迷雾之中丧失自我,却又在神圣的光芒之中重新得以呼吸。“我们整天奋斗,这是在升腾,还是沉沦,还真说不准。”蔡志松将这种无法言明的生命哲学融入新作《我想为你打开这扇窗》。作为展览的开篇之作,这件巨型雕塑被独立放置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的核心筒内。沿着美术馆特有的坡道,艺术家往期的“故国”、“玫瑰”、“云”等重要系列交织在展览里。除此之外,本次展览首次对外展示他的“家园”系列,据悉,为完成这些以鹿、鹤为意象的作品,蔡志松养了一对鹿,还去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观察丹顶鹤。“做雕塑还是得先观察,观察它们的骨骼、结构和动态;否则,作品没法生动。”蔡志松说,“外部是观察的,精神是注入的。”“我二十多岁获得‘泰勒大奖’,当时觉得,好像从此以后人生会改变。事实发现,这并没有,我还得一步一步走。直到现在,我四十多岁了,还在经历学习的过程。”——蔡志松蔡志松15岁学画,19岁学习雕塑,时任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孙家彬是其雕塑启蒙恩师。一年后,蔡志松考上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0年。29岁时,他凭借《故国·风1#》,成为靠前位获巴黎秋季沙龙较高奖“泰勒大奖”的中国艺术家。此后,“故国”系列延续至今。“故国”之沉重与悲壮,让人很难想象出自“专业非常顺”的蔡志松。“我29岁前就经历了很多很多。”蔡志松用一句总结了其早期生活的坎坷。这件作品采用冰冷的钢来表达玫瑰,与此时的季节很契合。2008年,蔡志松以铅为材料,创作了“玫瑰”系列。玫瑰指向爱情,具绚丽、美好、伤逝、破坏、危险为一身;而铅光泽既绚丽又纯净;既柔软又沉重;既可塑造又易损毁;它的化学性质稳定,却在融化消亡时会释放出毒素,与爱情异曲同工。很多人为“玫瑰”系列的细腻而打动,但他们可能忽略了它背后的伤感。“‘玫瑰’系列并不是轻松的。哪怕再悲伤的事,我都会用美来表现。”蔡志松告诉雅昌艺术网。此次展出的作品借助“云”的形象,探讨可见与不可见、永恒与瞬间等等的关系。2011年,蔡志松的作品《浮云》亮相第五十四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门前。5片由不锈钢制作的白色云朵,伴随龙井茶香,弥漫着中国传统的气韵。次年,《威尼斯浮云》进入二级市场,以690万元刷新当时国内雕塑家作品的拍卖记录。之后,该系列还延伸至《云舟》和《云景》。此次新展“天人之际”,是蔡志松继2014年台北个展后规模较大的展览,而“家园”系列的问世,标志着蔡志松进入艺术生涯的新阶段。雅昌艺术网:本次展览是您过去三年以来规模较大的一次个展。整个展览的动线如何安排的?蔡志松:我们首先考虑了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的展厅特征:它地面是斜的,由一个个坡道来连接每一层的空间,没有什么方方正正的展厅。不过,只要你进入坡道,就得一路往前走,所有展出内容和想法都能直接进入观众的视野。因此,这个展览可以说是一件作品。总体来说,整个展览的宗教意味特浓,以人开始,以人结束。靠前件作品《我想为你打开这扇窗》是很震撼的,它讨论着多重维度的人生哲学;上了二楼后,观众就能看到作品《冬日玫瑰》,它坚硬冰冷,同时色调很灰暗,与这个季节很契合。拐进靠前个坡道就遇到一群“丹顶鹤”,它不是完全的美,是透出一种描绘不出的忧伤的。伴随丹顶鹤越飞越高,就看到了靠前只鹿——到了这里,相比开始,这一段的氛围是比较“轻松”的。在往上走,气氛又有一些变了,有一件独立的灯光装置,它好似圣光,又似佛教里的背光。穿越之后,你看到鹿、看到“云”,看到虎,看到影像,后看到“故国”系列,这里的每个部分都有一些氛围上的变化。整个展览就像钢琴家在演奏一首曲子,从迷茫、起伏到后的平静。雅昌艺术网:能和我们分享一下《我想为你打开这扇窗》的创作故事吗?蔡志松:这是专门为美术馆核心筒量身创作的作品。核心筒是一个方形的展厅,展厅地面是灰色的,顶部有天窗,天窗打开以后是个庭院。我曾多次向美术馆争取打开天窗,让光从顶部照下来,使整体上有种高于人的认知、弥漫一些宗教的氛围,但这个方案没有实现。因此,我灵机一动,完成了这一件《我想为你打开这扇窗》。这件作品要和展厅融合一起,因此我精确地处理了作品悬挂的高度、四面灰纱与雕塑的距离,还在中间搭一个台阶,并安装了专门的烟雾机。如此一来,展厅的墙面、地板、天窗都融合在一起了。我个人觉得这件作品的整体效果很好,它带来一种思考:我们整天奋斗,这是在升腾,还是沉沦,还真说不准;那些雾气并不单单暗指雾霾,而是象征一种生活中的迷茫。雅昌艺术网:这件作品和您个人信仰是否相关?蔡志松:我信佛。但人生的迷惘是任何宗教中都有所描绘的。比如《神曲》开篇时描述的(“我走过我们人生的一半旅程/却又步入一片幽暗的森林/这是因为我迷失了正确的路径……”)那样,佛教里说的“六道轮回”也是这样。因此,我们在迷惘中如何千转百回,都体现在作品里了。雅昌艺术网:提到宗教,本次展览中有一件特别的作品,它似乎是一道圣光,作为展览的起承转合出现。蔡志松:这件作品有三个要素:两个光线,以及中间的灰纱。当你初到这个坡道上时,就能远远地看到一个光,它又文艺又宗教,像基督教的圣光,也像佛教里的背光。你穿过灰纱走进来后,发现走的一切都是弯路,而且,越是走近,越觉得这束光如此平凡,根本就不如初看到的那么神秘,这时,当你回头望去,隔着一层层薄纱,一切已经看不清了。这件作品在讲述一个道理,观念性很强。雅昌艺术网:所以,这个展览是您的人生哲学的体现。蔡志松:有人说,人与万物互相依存,互相依赖;其实,要是没有我们,生存环境可能会更好。这次展览,我还做了一个虎头,当人渐渐逼近老虎,自己会是什么命运,我不用说,你也知道。我安装了互动的声音设备,离老虎足够近时,它会嘶吼。那一刹那,我们是不是能反思我们的行为?所谓一切都有因果。另一方面,我只做了一个虎头,还保留了钢架子,这也是别有意味的。雅昌艺术网:听闻您为了做作品,养了鹿,也去看了丹顶鹤。蔡志松:这是为了观察动物的造型。在写实的基础上,没有观察,就没法做作品。所以,我每天喂它(鹿)、逗它,看它的动态,它的骨骼,这样做出来才生动。雅昌艺术网:这是很传统又经典的做作品的方式。蔡志松:具体的形象经观察做出来的,作品精神是我赋予的。好多人学完雕塑之后发现,上学学的东西都没法用了。其实,任何一种创作手法——传统古典的,还是先锋实验的,都和你想表达的观念并不冲突,关键要使作品融入在当代的语境下。我认为,雕塑的语言足以让我终生探究。雅昌艺术网:您提到的当代语境,或者说“观念”,到底对作品本身有多重要?如果这只“鹿”没有任何意象,只是鹿本身,也未尝不是一种“观念”?甚至,艺术家难道不可以抛弃观念吗?蔡志松:还是不一样。这就是不凡的工艺和当代艺术的不同。每个艺术家总会在作品中注入精神。决定一个人高度的,不是物质财富、容貌和社会地位,而是思想。雅昌艺术网:您不到30岁就获得泰勒大奖,相信很多人都好奇,为什么您20多岁就能做出那么沉重的作品。蔡志松:很多人感慨,我少年得志,还有什么痛苦呢?事实上,我29岁的时候,已经经历了好多好多。我在专业上一直很顺利。我学画晚,15岁才接触几何造型,但靠前个教我的恩师就是鲁美的退休教授。跟着他画了几个月后,他就建议我去学雕塑。老先生说,人这一辈子,学专业的黄金时间就这么几年,要是学好雕塑,还想画画,那一点问题都没有,但要是先学别的,再学雕塑,那可能一直是业余水平了。因为,做好雕塑必须经过长期的专业训练。当然,他也带着个人感情色彩的,“我儿子就是学雕塑的;我学生孙家彬还是鲁美雕塑系系主任,到时给你引荐。”后来,孙老师见着我就说:“那你到我工作室来吧。”我当时的待遇,比鲁美本科生都好,是亲眼看着这些前辈一步一步怎么做下来的。后来去了央美,就更不得了了,那里汇聚了全国顶尖的艺术家。因此,在专业上,我还真是特别顺利。但,生活不顺呐。后来,我的作品入选了全国美展,当时挺自命不凡,觉得自己挺有能力的。但到了现场,找了半天,没有找到我的作品,因为它很平庸——你仔细看,能在里面看到专业技能,但它既没有在形式的探讨上达到新的高度,也没法传达鲜明的个人思想。那时,我知道,要和这样的作品告别了。后来就做了“故国”系列。雅昌艺术网:“玫瑰”系列是2008年开始做的,在得奖后的7年,您想突破的是什么?蔡志松:对艺术家来讲,平面中呈现多种面貌并不等于突破。真正的突破在于纵向上能够走多远。一些人看完“故国”后,觉得“玫瑰”轻松了,但“玫瑰”(寓意)也不轻松,它是传达了我的真情实感的。雅昌艺术网:很多人喜欢您的作品,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于您塑造美的能力。和我们谈谈您的美学理念吧。蔡志松:艺术不仅仅是美,但是如果能用美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确实需要一种能力。当代艺术有很多是不追求美的,但同样做得很好,这是成立的。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讲,我还是喜欢美,哪怕是伤感的事,也要通过美来传达。当然,美不能成为你传达思想的阻碍,不能弱化作品的内核,更不能美化作品本身。雅昌艺术网:请谈一下您接下来的计划。蔡志松:明年1月,我会在金鸡湖美术馆做一个个展。到时,一些作品将会和美术馆展开新的“对话”。
2019-11-05
上一页
1

合作伙伴

底部logo

本司将致力于不断的改进产品生产工艺和品质,并且不断的发展新的产品去保持市场的竞争能力。正朝着现代企业的方向与时间一同前进。以“真诚、务实、优质、高效”为企业宗旨,竭诚为各界人士服务。

 

地       址:北京市大兴区亦庄经济开发区数码庄园

客服热线:xxx-xxxxxx

客服邮箱:demo@demo.com